二、频率、波长与声速(兰州音响公司)
声源完成一次振动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周期,记作T,单位为秒(s)。1s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记作f,单位为赫兹(Hz),它是周期的倒数,即。
声源的振动能产生声波,但不是所有振动产生的声波人们都能听得见,这是由于人耳特性决定的。只有当频率在20~20000Hz范围内的声波传到人耳,引起耳膜振动,才能产生声音的感觉。所以通常将频率在20~20000Hz范围内的声波叫做可听声。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次声和超声都不能使人产生声音的感觉。(兰州音响公司)
声波在介质中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做声波传播速度,简称声速,记作c,单位为米/秒(m/s)。声速不是质点振动的速度而是振动状态的传播速度,它的大小与振动的特性无关,而与介质的弹性、密度和温度有关。
声波的传播速度实质是介质分子向相邻分子作动量传递的快慢程度。显然,介质分子结构越紧密,内损耗特性越小,声速值就越大。例如,空气、水、钢铁的介质特性决定了它们的声速比值约为1:4:12。由于温度与介质分子运动的活跃程度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当介质温度升高时,声速相应增大。以空气温度每增加10℃,声速相应增加6m/s。通常室温(15℃)下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兰州音响公司)
声源完成一周的振动,声波所传播的距离,或者说声波在传播途径上相位相同的两相邻质点之间的距离叫做声波的波长,记作λ,单位为米(m)。
由于一定介质的声速为常数,故频率与波长为反比关系。例如,室温空气中频率f=100Hz的波长为3.4m,f=1000Hz的波长为0.34m或34cm。(兰州音响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