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31日 08:10:00 来源:滕州市大地机床股份有限公司 >> 进入该公司展台 阅读量:8
否定法治鼓吹意欲何为?
——驳《红旗文稿》谬论
文/陈杰人
一期《红旗文稿》,刊登了题为《人民民主不可须臾离开》的文章,鼓吹“不能用法治替代”,其否定新一届集体倡导法治的用心昭然若揭。
“人民民主”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中国在夺取前用以宣传自身政治理想和主张的,也是该党最初执政时期所进行的历史阶段性政治策略。对于这个概念,用政治学的规范语言来解释会很冗长,而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无产阶级掌握后,对其他阶级的统治与压制。
“人民民主”之所以曾经成为革命年代的有力宣传,是因为这个词有“民主”二字的光晕效应,让很多无产者心为所动,也因为当时中国社会阶级对立严重,穷人的仇富、仇官思想严重,他们希望夺取,对富人和官僚阶层反制统治。
“杰人观察”认为,作为一个策略性的提法和阶段性的政治宣传技巧,“人民民主”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斗争艺术。但当历史发展到今天,当全中国各族人民、各阶层都归于中国的之下,当这个已经公开宣布“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当中国已经从无序的、需要以高效掣肘为主要政治管制的阶段,进入到经济高速发展、人民思稳求进、各阶层共同认可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愿意为之效力的现阶段,有且只有稳定的制度治理,才能团结和号召各界人士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守底线地为国家效劳,这就是“法治”对于中国的现实必要性。
所谓“人民民主”,其中的“人民民主”是个噱头,“”才是核心,而所谓“”,就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随心所欲的压制,在这种关系中,者是统治者、是掌握一切主动权甚至随时制定和改变规则的强势群体,而被者,则是缺乏安全、稳定和可期待保障的另类。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和法治的格格不入,就在于法治的规则预设性、行为可期待性和全体人均需遵守,与的特权性、非稳定性与歧视性,形成了本质的冲突。
所谓“人民民主”,其实还有其内在的逻辑矛盾。在这个概念之下,“人民”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可靠的概念,而只是一种政治宣传技巧。换句话说,今天你可能是“人民”的一员,可以参与对别人的“”,但也许一夜之间,你就被踢出“人民”之外,甚至成了被“”的对象。任何人,在“人民”和“对象”之间的转换,都是随意的、不确定的、未可知的,在这种状态下,看上去似乎很美的“”,实则使每个人都不安全。
由此可知,所谓“人民民主”,其实是一个不稳定的、自相矛盾的、随时可以被自我否定的伪命题和虚幻概念。因为,在这个概念中,主语和宾语的范围不确定,它无非就是让极少数掌握的群体,按其所需,对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实施随心所欲的统治和玩弄而已!
作为“人民民主”的最个案,“”就是中国社会最惨痛的教训。那个时候,每个人都很狂热,都很认真,都很执著,都以为掌握了真理,都可以批斗他人,都可以对他人。但正如《红楼梦》里所云:“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先天还在努力批斗他人的某某,第二天就成了被的对象。
在新的集体郑重倡导“法治中国”的当下,在十八届四中全会议程明确将重点研究“法治”的时候,作为中国一直以来极左阵线基地的《红旗文稿》,值此敏感时机推出此等混淆是非的谬论,其用意值得警惕。在“杰人观察”看来,这种谬论至少包含如下祸心:
,意欲从根本上否定法治,从而否定过去20年以来中国好不容易获得的共识,为极少数人毫无规则地玩弄亿万中国人制造烟幕,营造理论基础;
第二,对集体公然叫板,显示其“存在性”,从而为自身团体在决策层的地位和利益博弈中增加筹码;
第三,基于当前反如火如荼的展开以及反腐政策中“一律平等、剔除特权”的法治思想,此等文章试图为少数者寻找“政治开脱”的理由;
第四,呼应前不久个别无知者鼓吹的论,意图搞乱中国,使中国重新回到内斗年代,而鼓吹者则妄图火中取栗。
作者简介:陈杰人,现年42岁,湖南双峰县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时事评论家、公共关系专家,国内外多家主流媒体专栏作家,中国政法大学法制新闻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曾任记者、评论员;《人民论坛》主编;《公益时报》主编;中国之声时事观察员;入选“有影响力100名意见”。
陈杰人是中国少有的能够熟练地把法律和传媒融会贯通以处理复杂危机的少数专家之一,他的文章笔力雄浑,恰中肯綮,文字老辣,影响力广;他的意见,已经成为中国公共最重要的风向标之一。
陈杰人的微信公号,“杰人观察”主要致力于原创时政、经济和法律评论,也时常分析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其对中国政治的准确把握与分析,不仅成了诸多智库的抢手观点,也已成为企业家决策的重要参考。其对政府机构或大企业的品牌策划与形象推广,也使众多企业或较高层级政府机构受益匪浅。该公号目前拥有粉丝近三万,其中包括20多名省部级以上高官,粉丝群体主要是中人士,包括党政机关的处级以上官员、央企高管和民私营企业家,以及传媒圈、法律界、管理界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