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招募

当前位置:中非贸易网 > 技术中心 > 政策法规

重庆市商业委员会关于健全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指导意见

2023年08月16日 18:28:18      来源:北大法宝      阅读量:70

分享:

重庆市商业委员会关于健全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指导意见

(渝商委发〔2014〕29号)


各区县(自治县)商贸流通主管部门:
近年来,我市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在促进统筹城乡改革、缩小城乡差别、保障市场供应、服务“三农”、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看,农村市场体系依然薄弱,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仍然突出。为认真贯彻《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统筹城乡重点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精神,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健全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五大功能区战略,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以搞活城乡流通、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优化市场布局,加快设施建设,完善流通网络,培育市场主体,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业态多元、互动高效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二、发展目标
通过3-5年努力,初步建立起以功能集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绿色便捷的农产品零售市场为基础、以高效规范的电子商务等新型市场为重要补充、有形与无形市场相结合、产地与销地市场相匹配的高效畅通、安全规范、竞争有序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全市三级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不断完善,农业规模化生产组织产销直接对接率60%以上,超市生鲜农产品直采率35%以上。
三、基本原则
--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创新发展理念,培育农村新型流通主体,推动农村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创新工作机制,打破部门、行业界限,优化配置农村流通资源。
--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适度超前,依据五大功能区制定功能各异的流通体系和层次,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分类指导。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坚持重点突破,分层推进,稳步发展,促进农产品市场与农业生产、城镇化建设的统筹协调发展,促进各类农产品市场协调有序发展。
--城乡互动,产业联动。打破城乡市场分隔,支持大中型流通企业“走下去”、“走出去”,架起城乡市场互动桥梁,促进城乡商品双向流通,增强农村购买能力,以商促农,以商促工,以商活农。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加强政府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服务,发挥公共财政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建立公益性保障机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企业在开拓农村、构建农村市场体系中的主体作用。
四、重点任务
(一)构建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合理布局农村流通设施,优化农产品市场结构,加快构建全市三级农产品市场体系。推进双福国际农贸城建设,把完善功能与促进主城内环以内农产品批发市场整合迁建相结合,建成全市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打造西部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推进区县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升级改造,支持建设榨菜、柑橘、生猪等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建成遍及各区县的二级农产品市场或特色市场。推进乡镇农村市场建设,实施乡镇商贸“五个一”工程,巩固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每个乡镇都要建设或改造提升有影响的超市、农贸市场,构建起农村日用品销售、农资供应、商务信息服务、农产品收购、再生资源回收、农民生活服务六大网络体系,有条件的中心镇建成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微商圈)并创建商贸百强镇,农产品集约化高的乡镇建成产地市场(集配中心),建成一批农产品三级市场。
(二)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积极搞好农商对接,大力推行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农网对接、农展对接、农厂对接、农校对接、集团消费对接、社区直销菜店等产销对接模式,促进以批发市场、超市为主,餐饮企业、学校食堂等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合作社的产销合作关系,大力发展联合采购,鼓励农产品市场及批发商建设销地加工配送中心,支持区县建设大宗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和田头市场,支持批发商与农民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提升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和上市“最初一公里”组织化水平。加大展会促销力度,举办采购洽谈会、供需见面会、产地展示展销等产销对接活动,为产销双方搭建对接平台。鼓励各种市场主体到市外销售农副土特产品。
(三)推进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主城区综合物流集聚区,抓好万州、涪陵、黔江等物流节点建设,支持潼南、铜梁、武隆、忠县、奉节、垫江等区县建设农产品产地集配物流中心,促进农产品经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安全化。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支持流通企业整合上游生产和下游营销资源,支持龙头企业结合品牌建设推进产品标准化,支持农产品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标准化改造,促进农产品冷链与供应链、物联网、互联网的协同发展。
(四)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速电子商务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引导和支持流通企业、涉农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开拓网上市场,探索发展服务驱动型、特色品牌营销型等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支持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销一体化经营。鼓励对具备条件的零售店进行信息化改造,利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便民店提供网上代销代购、网购店取等服务。整合各类涉农信息服务资源,构建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农产品流通信息共享。各区县要探索在农村发展电子商务的路子,引导鼓励流通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五)积极培育农村现代流通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发展一批网络覆盖面广、主营业务突出、品牌知名度高、行业竞争力强的大中型流通企业,培育一批农产品流通企业(批发市场)及经销商,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和营销能手、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实施“名店下乡”和培育区县商贸“小巨人”,培育一批经营农产品的各类企业和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重视发挥供销、邮政等传统流通渠道作用,支持其企业参与农村市场及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各类流通主体协同发展。
五、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市委、市政府把健全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改革作为统筹城乡重点改革任务之一。各区县商贸主管部门要把此项改革作为大事来抓,牵头负责推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统筹安排,制定方案,细化措施,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确保目标到位、职责到位、措施到位。认真落实农产品流通政策措施,主动争取农业、税务、金融、土地、交通、公安等部门支持和配合,共同推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二)加强规划指导。各区县要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综合考虑人口布局、城镇化发展、交通和用地条件、流通设施基础,把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和田头市场纳入村镇规划,把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产品市场和物流、冷链设施列入流通基础设施指导目录,依据五大功能区定位科学规划,整合提升存量,适度控制增量,优化农产品市场结构,合理布局流通设施,统筹规划农产品集散地、销地、产地市场建设,完善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市场网络。
(三)积极探索实践。各地要积极稳妥地深化改革,整体推进,着力在整合资源、强化基础、产业联动、改善环境上下功夫,选择一些区县、乡镇和企业(市场)开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试点。积极创新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探索采取股权投资、农产品市场建设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发展基金等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市场主体参与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试点。各地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和成效,定期收集汇总改革进展情况,并将情况随时报送市商委。

重庆市商业委员会
2014年8月20日

免责声明:本网站提供的法规来源于数据提供单位或网络,网站不对法规内容的准确性负责,请务必与正式文本核对后使用。网站访问者因使用或无法使用本网站提供的法规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非贸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装备总站,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政策